塞孤其一
關燈
小
中
大
塞孤其一
中軍帳內,難訓正在讀陶臻的家書。
陶臻,字仁悔。其父陶庸乃是兩朝老臣,更是當今建明帝的帝師,威望之重,連難訓也無可比肩。然而陶庸為人頗為自重,從不以老臣身份自矜,每封家書必得先與難訓過目,這便是他給陶臻的嚴令。難訓也曾再三推辭,陶庸卻極言“為将者,受命之日,即忘其家”,陶臻不該是例外。如此,難訓也只能依他。公原陶氏,家規嚴明,家風清正,由此可見一斑。
“......兒前信言邊關苦寒,滿腹牢騷,豈不知軍中尚有匝歲之柴,以防兵變。而今京畿饑民多有米無柴,連日陰寒雨雪,凍餒而死者十有一二。兒既為将,內當愛撫士卒,號令明白,賞罰必信;外伐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,故賊不敢辄犯我境。夫贅言饑飽冷暖者,非丈夫之為也。”
難訓看罷,擡眼見陶臻還一無所知地等着要回家書,便覺心有戚戚。他素知太師教子甚嚴,卻不料嚴到此等地步。陶臻初入軍營,或許只是想向父親訴訴苦,求句安慰,換來的卻是冷漠的斥責。
難訓将書信收好還給陶臻,道:“今年冬天的确比往年冷些。”
陶臻不解其意,難訓溫和道:“閑話一句。”
陶臻告退後,難訓叫來文肅,對他道:“燕渡,方才我見太師家書所言,京畿薪柴不給,饑民多有凍餓而亡者,果有此事?”
文肅道:“末将方才也看了家書,正欲禀報。家父信中言及今夏多發山火,此其故一也;再者京師之民日增,已不啻百萬;更兼鑄造錢幣、兵器和盔甲,所耗木材良多,每年送去斡都的薪柴約為三百萬石,尚且不足。入冬後薪材緊缺,百姓将農閑時于終南山砍伐的柴火用盡之後,也無計可施了。不久前有十餘人潛入皇陵盜伐樹木,都被下了死囚牢。”
難訓面不改色道:“敬王命,奉禮義,此天下太平之道。犯王命必誅。”
文肅微微颔首。
“至于薪柴......”難訓略一思忖,道,“替我拟寫奏折,奏明父皇,斡都八王府的門扉房梁、家具陳設,盡可取用,供給于民。”
文肅毫不詫異。
這已經不是難訓第一次這麽做了。
去年此時難訓初到欽州,也是歲寒大雪之時。他發現欽州城外的故門關、藩寧關一帶的森林都被砍伐了不少,使欽州失去了兩道抵禦塞外鐵騎的重要屏障。難訓也是一邊雷厲風行地處置了一批官吏,一邊下令拆了自己的大将軍府,将木材全部分發給欽州的饑民,他自己則和将士們住在軍營裏。此舉頗得人望。
文肅道:“既如此,末将也願獻出自己的府邸。”
難訓微笑贊賞道:“你我表兄弟,本該同心同德。”
文肅亦笑,挑眉道:“大将軍謬矣,軍中無兄弟。”
難訓正色道:“即使拆了你我兩座府院,也不過解一時燃眉之急,來年冬天又是一般景象。”
文肅憂愁一嘆。難訓只看着他,并不言語。文肅疑惑道:“大将軍?”
難訓道:“我且斟酒,看喝到幾杯時你能想出主意。”
文肅謙遜道:“兄長在上,弟怎敢賣弄。”
難訓亦挑眉道:“軍中無兄弟。”
文肅方道:“末将愚見,一來需減輕京畿人口壓力,許以錢財土地,鼓勵百姓離開斡都;二來,抽調民夫植樹造林,将種植砍伐和運輸等一應事務收歸官府,統一調度,可在司農寺下專設一部,着精幹官員掌管;三來,加大煤炭的開采,并開鑿運河,解決煤炭難以運抵斡都的困難。假以時日,斡都之困當解。”
難訓颔首道:“燕渡頗有儒将風範。”
文肅一指難訓身後那與照霜劍挂在一起的紫竹洞簫,道:“若論劍氣簫心,誰又不知‘八王眇目’的典故?”
難訓唏噓道:“洞簫生塵,可知已久無用武之地。何況‘八王眇目’後頭,還有一句‘九王拂唇’。”
文肅眉心微動。
“八王眇目,九王拂唇”原是贊這兄弟二人勤勉好學。說的是難訓初學洞簫時總不開竅,因而用布帛蒙住自己的眼睛長達月餘,只為讓自己心無旁骛,最終一日千裏,連教習他的先生都自嘆不如。而“九王拂唇”則是九王難諄幼時練字太過入迷,把墨水抹在嘴唇上也毫無察覺,匆忙面聖時還被皇上訓斥儀容不整,難諄解釋後,皇上大悅,拿自己的絹子給他擦嘴。這兩件美談并列,民間常用來教導孩童。
而今,八王九王都長成了翩翩公子,一個遠在邊關,一個留在父皇身邊,早晚聆聽教誨。随着時間的推移,于立嗣一事上,朝野上下多有揣測,有人認為這是歷練難訓,也有人認為這是心疼難諄。
文肅道:“洞簫并非無用武之地,只是征途迢迢萬裏,征夫朝夕不暇,塞上一曲恐驚動思鄉之情,故而作罷。”
難訓淡笑道:“你倒是會安慰人。”
“大将軍更會憐憫将士。”
難訓道:“早些歇息,明日将拟好的奏折拿來我看。”
“是。末将告退。”
出了中軍帳不遠,文肅便見陶臻快步而來,面色不豫。文肅道:“仁悔往何處去?”
陶臻悶悶道:“來見大将軍。大将軍歇下否?”
文肅道:“我才出中軍帳。”
陶臻點點頭,匆忙拱手,正要過去命軍士入內禀報。文肅忽道:“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太師安好?”
陶臻的嘆息微不可查,道:“多謝挂懷,家父安好。”
文肅笑道:“當年肅為大将軍伴讀時,有幸蒙太師點撥,聞聽太師安好,一如家中老父安好。”
陶臻看他一眼,道:“如何點撥?”
“殷殷教導,如同春雨潤物無聲。”
陶臻啞然片刻,低低道:“是麽。”
文肅打量着他,溫言道:“大将軍軍務繁忙,我卻是個守辎重的閑人。仁悔初至軍中,若有難處盡可相告。”
陶臻略想想,轉頭随着文肅走了。
“哦,原是為着家書。”文肅給陶臻滿上一杯溫酒,“兄弟四人,仁悔最幼。今為先鋒,太師自是盼望你能建功立業,上報國家,下慰父兄。”
陶臻黯然,舉杯道:“父親苦心。只是他對我也太嚴了些。”
文肅道:“寄予厚望,如何放松?譬如當今聖上,龍生十一子,又是哪一個被磨砺成了一把鋒利的劍?”
陶臻剛剛飲下的酒突然在喉間燒了起來,他緩緩放下酒盞,意味深長道:“燕渡是這樣想的。”
看來文肅是認為,太子之選必是難訓無疑了。陶臻停頓片刻,起身出去巡視軍帳一圈,這才坐了回來,道:“然而寶劍配英雄,若是沒有握劍的手,那麽寶劍怕是也要淪落成一朵供人觀瞻的石榴花。”
文肅盯住陶臻,不語。
陶臻放低了聲音,卻語氣堅定道:“為人主者,當是那握劍的手。公原陶氏,願做寶劍。”
文肅與他對視許久,忽而釋懷笑道:“既如此,遂江文氏,願做劍鞘。”
二人心意相通,碰杯再飲。文肅舉袖抹嘴,道:“方才大将軍與我言及今歲斡都薪柴短缺,你我正可以此籌謀,助大将軍還京。”
陶臻傾身細聽。
*
狐蠻蠻偷來紙筆,用嘴叼住筆杆,歪着腦袋,抖抖索索地在紙上艱難寫下:
九王謀士解衍絕不能留,信任文肅和陶臻,少上戰場,早日歸京。
這幾句話能寫完已經是狐蠻蠻和這張紙的極限了,他還得用嘴叼着磨墨,這會兒滿嘴的墨味,吐出筆杆後直接把嘴杵進小溪裏,又擡頭呸呸了好幾口,那股味道依然久久萦繞不去。
“我真是,犧牲得太多了。”狐蠻蠻流着淚說,“還得拼上老命給他送到軍營裏,我圖什麽呢。”
系統道:“唔,圖他是個好人?”
狐蠻蠻笑道:“慈不掌兵,好人怎麽做将軍。但我知道,他會是個好皇帝。”
狐蠻蠻說着嘴爪并用,把紙折好叼住,朝着難訓的軍營義無反顧地去了。
半路上,系統問他:“就算你是一只狐貍,想要進難訓的中軍帳也是不可能的。你要怎麽把紙給他?”
狐蠻蠻随口道:“就硬闖,丢下紙就跑。”
系統對他草率的計策深表懷疑。
要進軍營倒是不難,狐蠻蠻目标小,更兼靈敏,随便尋個空隙也就鑽進去了,即便有士兵看見了他,也不太會當回事。
狐蠻蠻比上次更有經驗,他成功躲開大多數巡邏的士兵,在營中轉悠,一邊尋找中軍帳,一邊好奇地打量。
營帳分布井然有序,十人一帳,五帳一旗,五旗一行,五行一營,五營一軍,各有長官,軍令層層下達。
守衛難訓的親兵衛隊共有六百六十七人,難訓的中軍帳在親兵層層護衛的最中央,最後一道防線是九個哨兵帳篷的包圍圈,整整九十個哨兵日夜輪流看守,眼珠不錯,哪怕一只老鼠也絕不可能溜進中軍帳。
趁着夜色掩護,狐蠻蠻躲在遠處向中軍帳張望。那些哨兵個個身高九尺,虎背熊腰,手裏锃亮的銀槍都比其他士兵的要粗一些。他們把中軍帳團團圍住,在黑夜裏全神戒備,火把的光亮映照在他們的眸中,襯得他們仿佛野獸般眼放精光。
雖然名字只是“哨兵”,但這些人其實都是難訓精挑細選的精兵,跟随難訓多年,不僅身強體壯,更兼忠心耿耿,是難訓親兵中的親兵。
狐蠻蠻沉思片刻,眼睛微眯。
下一秒,他果斷撅起屁股埋頭刨土,吭哧吭哧,泥土從他兩條後腿間抛出,很快在身後堆成了個小山包。
本站無彈出廣告,永久域名( xbanxia.com )
中軍帳內,難訓正在讀陶臻的家書。
陶臻,字仁悔。其父陶庸乃是兩朝老臣,更是當今建明帝的帝師,威望之重,連難訓也無可比肩。然而陶庸為人頗為自重,從不以老臣身份自矜,每封家書必得先與難訓過目,這便是他給陶臻的嚴令。難訓也曾再三推辭,陶庸卻極言“為将者,受命之日,即忘其家”,陶臻不該是例外。如此,難訓也只能依他。公原陶氏,家規嚴明,家風清正,由此可見一斑。
“......兒前信言邊關苦寒,滿腹牢騷,豈不知軍中尚有匝歲之柴,以防兵變。而今京畿饑民多有米無柴,連日陰寒雨雪,凍餒而死者十有一二。兒既為将,內當愛撫士卒,號令明白,賞罰必信;外伐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,故賊不敢辄犯我境。夫贅言饑飽冷暖者,非丈夫之為也。”
難訓看罷,擡眼見陶臻還一無所知地等着要回家書,便覺心有戚戚。他素知太師教子甚嚴,卻不料嚴到此等地步。陶臻初入軍營,或許只是想向父親訴訴苦,求句安慰,換來的卻是冷漠的斥責。
難訓将書信收好還給陶臻,道:“今年冬天的确比往年冷些。”
陶臻不解其意,難訓溫和道:“閑話一句。”
陶臻告退後,難訓叫來文肅,對他道:“燕渡,方才我見太師家書所言,京畿薪柴不給,饑民多有凍餓而亡者,果有此事?”
文肅道:“末将方才也看了家書,正欲禀報。家父信中言及今夏多發山火,此其故一也;再者京師之民日增,已不啻百萬;更兼鑄造錢幣、兵器和盔甲,所耗木材良多,每年送去斡都的薪柴約為三百萬石,尚且不足。入冬後薪材緊缺,百姓将農閑時于終南山砍伐的柴火用盡之後,也無計可施了。不久前有十餘人潛入皇陵盜伐樹木,都被下了死囚牢。”
難訓面不改色道:“敬王命,奉禮義,此天下太平之道。犯王命必誅。”
文肅微微颔首。
“至于薪柴......”難訓略一思忖,道,“替我拟寫奏折,奏明父皇,斡都八王府的門扉房梁、家具陳設,盡可取用,供給于民。”
文肅毫不詫異。
這已經不是難訓第一次這麽做了。
去年此時難訓初到欽州,也是歲寒大雪之時。他發現欽州城外的故門關、藩寧關一帶的森林都被砍伐了不少,使欽州失去了兩道抵禦塞外鐵騎的重要屏障。難訓也是一邊雷厲風行地處置了一批官吏,一邊下令拆了自己的大将軍府,将木材全部分發給欽州的饑民,他自己則和将士們住在軍營裏。此舉頗得人望。
文肅道:“既如此,末将也願獻出自己的府邸。”
難訓微笑贊賞道:“你我表兄弟,本該同心同德。”
文肅亦笑,挑眉道:“大将軍謬矣,軍中無兄弟。”
難訓正色道:“即使拆了你我兩座府院,也不過解一時燃眉之急,來年冬天又是一般景象。”
文肅憂愁一嘆。難訓只看着他,并不言語。文肅疑惑道:“大将軍?”
難訓道:“我且斟酒,看喝到幾杯時你能想出主意。”
文肅謙遜道:“兄長在上,弟怎敢賣弄。”
難訓亦挑眉道:“軍中無兄弟。”
文肅方道:“末将愚見,一來需減輕京畿人口壓力,許以錢財土地,鼓勵百姓離開斡都;二來,抽調民夫植樹造林,将種植砍伐和運輸等一應事務收歸官府,統一調度,可在司農寺下專設一部,着精幹官員掌管;三來,加大煤炭的開采,并開鑿運河,解決煤炭難以運抵斡都的困難。假以時日,斡都之困當解。”
難訓颔首道:“燕渡頗有儒将風範。”
文肅一指難訓身後那與照霜劍挂在一起的紫竹洞簫,道:“若論劍氣簫心,誰又不知‘八王眇目’的典故?”
難訓唏噓道:“洞簫生塵,可知已久無用武之地。何況‘八王眇目’後頭,還有一句‘九王拂唇’。”
文肅眉心微動。
“八王眇目,九王拂唇”原是贊這兄弟二人勤勉好學。說的是難訓初學洞簫時總不開竅,因而用布帛蒙住自己的眼睛長達月餘,只為讓自己心無旁骛,最終一日千裏,連教習他的先生都自嘆不如。而“九王拂唇”則是九王難諄幼時練字太過入迷,把墨水抹在嘴唇上也毫無察覺,匆忙面聖時還被皇上訓斥儀容不整,難諄解釋後,皇上大悅,拿自己的絹子給他擦嘴。這兩件美談并列,民間常用來教導孩童。
而今,八王九王都長成了翩翩公子,一個遠在邊關,一個留在父皇身邊,早晚聆聽教誨。随着時間的推移,于立嗣一事上,朝野上下多有揣測,有人認為這是歷練難訓,也有人認為這是心疼難諄。
文肅道:“洞簫并非無用武之地,只是征途迢迢萬裏,征夫朝夕不暇,塞上一曲恐驚動思鄉之情,故而作罷。”
難訓淡笑道:“你倒是會安慰人。”
“大将軍更會憐憫将士。”
難訓道:“早些歇息,明日将拟好的奏折拿來我看。”
“是。末将告退。”
出了中軍帳不遠,文肅便見陶臻快步而來,面色不豫。文肅道:“仁悔往何處去?”
陶臻悶悶道:“來見大将軍。大将軍歇下否?”
文肅道:“我才出中軍帳。”
陶臻點點頭,匆忙拱手,正要過去命軍士入內禀報。文肅忽道:“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太師安好?”
陶臻的嘆息微不可查,道:“多謝挂懷,家父安好。”
文肅笑道:“當年肅為大将軍伴讀時,有幸蒙太師點撥,聞聽太師安好,一如家中老父安好。”
陶臻看他一眼,道:“如何點撥?”
“殷殷教導,如同春雨潤物無聲。”
陶臻啞然片刻,低低道:“是麽。”
文肅打量着他,溫言道:“大将軍軍務繁忙,我卻是個守辎重的閑人。仁悔初至軍中,若有難處盡可相告。”
陶臻略想想,轉頭随着文肅走了。
“哦,原是為着家書。”文肅給陶臻滿上一杯溫酒,“兄弟四人,仁悔最幼。今為先鋒,太師自是盼望你能建功立業,上報國家,下慰父兄。”
陶臻黯然,舉杯道:“父親苦心。只是他對我也太嚴了些。”
文肅道:“寄予厚望,如何放松?譬如當今聖上,龍生十一子,又是哪一個被磨砺成了一把鋒利的劍?”
陶臻剛剛飲下的酒突然在喉間燒了起來,他緩緩放下酒盞,意味深長道:“燕渡是這樣想的。”
看來文肅是認為,太子之選必是難訓無疑了。陶臻停頓片刻,起身出去巡視軍帳一圈,這才坐了回來,道:“然而寶劍配英雄,若是沒有握劍的手,那麽寶劍怕是也要淪落成一朵供人觀瞻的石榴花。”
文肅盯住陶臻,不語。
陶臻放低了聲音,卻語氣堅定道:“為人主者,當是那握劍的手。公原陶氏,願做寶劍。”
文肅與他對視許久,忽而釋懷笑道:“既如此,遂江文氏,願做劍鞘。”
二人心意相通,碰杯再飲。文肅舉袖抹嘴,道:“方才大将軍與我言及今歲斡都薪柴短缺,你我正可以此籌謀,助大将軍還京。”
陶臻傾身細聽。
*
狐蠻蠻偷來紙筆,用嘴叼住筆杆,歪着腦袋,抖抖索索地在紙上艱難寫下:
九王謀士解衍絕不能留,信任文肅和陶臻,少上戰場,早日歸京。
這幾句話能寫完已經是狐蠻蠻和這張紙的極限了,他還得用嘴叼着磨墨,這會兒滿嘴的墨味,吐出筆杆後直接把嘴杵進小溪裏,又擡頭呸呸了好幾口,那股味道依然久久萦繞不去。
“我真是,犧牲得太多了。”狐蠻蠻流着淚說,“還得拼上老命給他送到軍營裏,我圖什麽呢。”
系統道:“唔,圖他是個好人?”
狐蠻蠻笑道:“慈不掌兵,好人怎麽做将軍。但我知道,他會是個好皇帝。”
狐蠻蠻說着嘴爪并用,把紙折好叼住,朝着難訓的軍營義無反顧地去了。
半路上,系統問他:“就算你是一只狐貍,想要進難訓的中軍帳也是不可能的。你要怎麽把紙給他?”
狐蠻蠻随口道:“就硬闖,丢下紙就跑。”
系統對他草率的計策深表懷疑。
要進軍營倒是不難,狐蠻蠻目标小,更兼靈敏,随便尋個空隙也就鑽進去了,即便有士兵看見了他,也不太會當回事。
狐蠻蠻比上次更有經驗,他成功躲開大多數巡邏的士兵,在營中轉悠,一邊尋找中軍帳,一邊好奇地打量。
營帳分布井然有序,十人一帳,五帳一旗,五旗一行,五行一營,五營一軍,各有長官,軍令層層下達。
守衛難訓的親兵衛隊共有六百六十七人,難訓的中軍帳在親兵層層護衛的最中央,最後一道防線是九個哨兵帳篷的包圍圈,整整九十個哨兵日夜輪流看守,眼珠不錯,哪怕一只老鼠也絕不可能溜進中軍帳。
趁着夜色掩護,狐蠻蠻躲在遠處向中軍帳張望。那些哨兵個個身高九尺,虎背熊腰,手裏锃亮的銀槍都比其他士兵的要粗一些。他們把中軍帳團團圍住,在黑夜裏全神戒備,火把的光亮映照在他們的眸中,襯得他們仿佛野獸般眼放精光。
雖然名字只是“哨兵”,但這些人其實都是難訓精挑細選的精兵,跟随難訓多年,不僅身強體壯,更兼忠心耿耿,是難訓親兵中的親兵。
狐蠻蠻沉思片刻,眼睛微眯。
下一秒,他果斷撅起屁股埋頭刨土,吭哧吭哧,泥土從他兩條後腿間抛出,很快在身後堆成了個小山包。
本站無彈出廣告,永久域名( xbanxia.com )